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球形多孔β-磷酸三钙(13-TCP)支架植入体内后的血管形成情况。[方法]选择成年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只兔植入一个球形13-TCP材料(直径2cm,孔径500~600μm,内连接径110~120μm),于术后1、2、4、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定量分析血管长入情况。[结果]术后1周未见新生血管。术后2周,支架外周见细小幼稚的血管。4周时,为血管化的第一个高峰,与2周比血管数量增加(P〈0.05)。8周时,血管数及直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为第2次血管化高峰,见粗大成熟的血管,与其他时间比血管直径增大(P〈0.05)。[结论]血管化分阶段进行,即早期数量的增加和后期质量的提高。材料的结构和降解特性影响血管化。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三维结构β-TCP材料体内血管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支架内部三维结构对β-TCP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2种不同三维结构的β-TCP材料(孔径400~500μm,内连接径为120μm的圆片状β-TCP材料和相同成份、重量的β-TCP材料碎颗粒,直径在100~200μm)包埋入24只成年新西兰兔的双侧腰背筋膜内,术后1、2、4、8周对材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同位素骨扫描及扫描电镜等检查,观察2种不同内部三维结构β-TCP材料的体内血管化情况。[结果]两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术后1周,2种结构材料只有周边部分孔隙内可见幼稚的毛细血管形成。术后4周,圆片状人工骨材料内全层出现新生血管,血管数量增多,管腔变大,外周血管发育成熟,进入血管化高峰期。术后8周血管数量无明显增多,仅有管腔增大,偶见成熟的微血管结构。而颗粒状材料血管化进程缓慢,血管数较少,管腔小,结构差。4周时,仍以发育幼稚的毛细血管为主,8周时出现部分毛细血管闭塞。[结论]材料孔隙间的连通是影响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关键因素,具体地说,较高的连通率可以使材料血管化更为完全,而连通径的大小可以限制新生血管管腔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骨组织工程中促进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凯  张超  王路  毛雨彦  卢建熙  陈雷 《中国骨伤》2015,28(4):383-388
随着骨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骨组织工程技术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保证骨移植材料在植入后早期、快速地实现材料内部的血运重建,即血管化问题。血管长入为骨组织的再生和重建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因此血管化一直是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焦点。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促血管化的金标准策略。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作为组织工程3个要素仍是目前各种促血管化策略努力的基本方向,其中多种生长因子、多种细胞复合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血管化效果,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